说一道儿时的菜,证明小时候家里穷,你会说什么?(儿时贫穷的记忆:炒猪肝和妹妹的病弱)

儿时贫穷的记忆:炒猪肝和妹妹的病弱

我是70后,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在农村算好的。

爸爸在外地工作,吃“国家粮”,是“革命干部”。妈妈农村户口,是“亦工亦农”职工,在乡供销社工作,也有少量工资。

但七八十年代农村,条件好,也只能解决温饱,还是穷。

要证明儿时穷,记忆犹深的菜,那就是炒猪肝了。

我不喜欢吃炒猪肝,可是家里隔几天,就会炒猪肝。

是给我妹妹炒的。

我妹妹总喊着要吃炒猪肝,我妈就给她买,炒好了她又不吃,只好我吃。

那时候家里穷,虽然温饱没问题,有时也能吃到肉,但不是顿顿有肉。

猪肝虽然难吃,好歹也是肉啊!

我家姐妹两个,我是放养的,妹妹是精养的。

因为,我从小体质好,妹妹体质弱。

我胆子大体质好,上山吸茶花蜜,窜茶树上摘茶泡茶舌,下河游泳,没事紫云英田里打个滚,顺便再捅捅供销社院角落放的蜂箱,想偷点蜂蜜吃。能吃能睡,脾气火爆。

妹妹和我不同,什么都跟我相反。说话细声细气,温柔胆小乖巧可爱。爱笑,体质弱,光生(漂亮)。

我长的很平常,虽然白皮肤大眼睛,但五官不出众。妹妹则不同,从小就是美人胚子。

我长得像我爸家的亲戚,我妹妹长得像我妈家的亲戚。我们姐妹俩长相迥异,陌生人总不相信我们是亲姐妹。

我外婆是十里八乡的大美人。我妈很小时候,外婆就过世了。乡里说外婆早逝,是因为太漂亮了,红颜薄命,“光生(漂亮)夭寿”。

据说,我妹妹长得很像我外婆。

妹妹乌黑柔软的天然卷发,皮肤粉嫩吹弹可破,五官深邃。小嘴红红的,睫毛长长的,真人版的洋娃娃,还是个“新疆(维吾尔族)”洋娃娃。妹妹温柔爱笑,人见人爱,谁都喜欢抱她,赶场的人偷偷看她。

但,妹妹身体不好,体质弱。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拉肚子,吃药还没用,非要打吊瓶。

妹妹病恹恹的,不肯好好吃饭。一小碗饭吃半天,也吃不了几粒,总要剩饭。

我们早吃完饭了,她还愁眉苦脸坐在小桌边,拿着筷子,慢慢数着饭粒,碗里的饭没见少。

老妈无可奈何:“你数清了颗数冇?七嘎(吃了)几颗鸟(了)?”

妹妹吃饭比写作业还要苦大仇深,一日三餐,必挨三顿骂。

老妈没办法,深怕我妹妹夭折,特意给她买了鱼肝油,麦乳精等“补品”。

但是家里不富裕啊,这些补品没我的份。

不但如此,老妈总会问吃不下饭的妹妹要吃什么,妹妹总回答要吃猪肝。

好了,每周都吃炒猪肝。

炒了猪肝,妹妹又不吃,只好由我和老妈吃,老妈实际上也不吃,都让给我吃。

我最讨厌吃炒猪肝了。

老妈怕猪肝没炒熟,妹妹吃坏肚子,猪肝炒的老,木渣渣的,实在不好吃。猪肝本身很腥,无论放多少调料,葱姜蒜辣椒花椒齐下锅,还是腥。

可怜的我,食之难吃,弃之可惜。闭着眼屏住呼吸,快速把一大盘热腾腾腥乎乎木渣渣的猪肝吃了。

我也采取过措施的,在我妈没看见的地方,悄悄威胁过妹妹,要她下次说想吃炒腊肉蛋卷子酸辣小鱼干什么的。

妹妹平时干不过我,这是她报复我的绝佳好时机,所以,无论我怎么威胁,等老妈问的时候,她又坚定喊着要吃猪肝。

然后,我无可奈何吃炒猪肝,一直吃到我小学毕业。

我考上县中,去镇上住校,终于不陪妹妹玩“吃猪肝”了,我吃青椒炒肉。

(妹妹现在很好,变成了吃货,特爱吃,还长不胖。身高一米六,体重九十,身材窈窕。娃娃脸白里透红,很年轻的样子。美人就是美人。)

县中食堂的青椒炒肉,真美味。

小时候很怕辣,不肯吃辣椒。

我是湖南人,父母吃辣。每次炒菜,先不放辣椒。炒好了给我夹出几筷子,再放辣椒炒,父母吃。

走亲戚,好吃的菜都辣。父母会给我倒半碗白开水,把肉放到白开水里涮去辣味,再给我吃。

五岁那年去做客,主人哄我吃青椒炒肉,父母也鼓励我尝尝。

半信半疑尝了一小片,绿绿的辣椒吸了油,很润泽,咬一口软软的香香的,可承受的微微辣,不但不难吃,还很好吃呢。

从此开始(五岁)吃辣椒,尤爱青椒炒肉。

(网上这张图片,五官神态很接幼年的妹妹。感觉我妹妹那时更纤细更呆萌)

豫东农村: 红薯文化中的变革与记忆

“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句顺口溜是来自六十年代的豫东农村。红薯,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番薯、甘薯、地瓜等等叫法不一,在我们河南豫东这一带叫做红薯,由于红薯属于高产农作物,是当时城乡最主要的农产品之一。

秋日好时光我和爱人回老家(河南睢县)去了一趟,爱人看到了庄稼地里的红薯叶甚是好奇,于是就到红薯地里掐了一些,绿绿的叶子很是好看。红薯叶子有着不同的吃法,在开水里过一下,撒上一点盐就是一道不错的菜,用面粉拌一下在锅里蒸,就是很好的蒸菜,用面粉和在一起蒸成窝窝头(如图)甚是好吃。

农村的叔父告诉我们,现在种红薯的少了,因为吃的人少了,都以精细农产品为主了,睢县在五十、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基本上都是以红薯、红薯干、红薯叶为主,这一点我记忆犹新,我出生在50年代末期,小时候吃的基本上是红薯、玉米,仅仅到了春节的时候和“麦罢”(七月份刚收完小麦)才可以吃上几天“好面馍”(麦子面粉做的)。

儿时的我记忆深刻的是,盼望姑姑给人家推磨(那是没有磨面的机械设备,玉米、小麦、杂粮磨成面粉,全是靠人工推磨,研成的面粉)回来时能带来两个窝窝头(红薯面、玉米面等杂粮磨成面粉做成的),能吃上窝窝头总比整天啃红薯好吃的多,红薯叶子做成菜,再沾点辣椒粉(有时用水拌在一块)用嗮干的红薯片,即:红薯干在水里煮一下,就是当时的汤,红薯、红薯干、红薯叶是我永远不可忘记的食粮。

如今的豫东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多村民都扒掉了砖瓦房,盖起了“洋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多村民户开上了小汽车,烧上了煤气灶,城里人使用的,在这里都可以看得到,农村一片新气象。

叔父自豪地告诉我们:现在你们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有,比如我们的农家小院,各种新鲜的蔬菜应有尽有,院子里硕果累累,挂满了枝头,吃的都是新鲜的, 你们城里人吃得到吗?

是啊!几十年来,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秋日好时光#

图文/陈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