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死拉着朝政不放,乾隆为什么还要退位当太上皇?(乾隆皇帝假禅让仍握大权,权力不放。)

乾隆皇帝假禅让仍握大权,权力不放。

乾隆皇帝在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以后,却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朝政。他还把藩属国的所有使臣集中起来,对他们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乾隆为什么给藩属国的使臣们说这个话呢?因为本国是不用说的,大家都看得出来,知道是他掌控朝政。外国则可能不了解,他需要给他们交代一下。由此可见,乾隆是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天下还是他的天下,权力还在他的手里。

而且,乾隆这个话还是说给嘉庆听的。“大事还是我办”,那什么是大事呢?这个并没有标准,因此需要嘉庆自己去领悟。嘉庆要想把这个傀儡皇帝当好,要想自己能够把皇帝当到他爹乾隆皇帝去世后,只能事无巨细都向乾隆汇报了。

(乾隆剧照)

那么,既然乾隆想要把权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他不把皇位让出来就是了。干嘛又要让出来,又不放权力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乾隆皇帝在25岁登上皇位后,曾下了一道圣旨,说他自己在位的时间不会超过他爷爷康熙。

乾隆当时说这个话,是有原因的。其一,表示他尊奉康熙。尊奉康熙,其实是巩固自己的地位,表明他爹雍正和他弘历都得位很正。这种做法,古时候的皇帝都经常使用。其二,表示他不会在位太长的时间,免得造成康熙晚年“太子造反”这样的悲剧。其三,也是最重要一点,乾隆当皇帝的时候已经25岁,康熙在位61年,他不超过康熙,因此在位应该是60年。那么到了60年后,他也85岁了。在他们家族的历史上,还很少有活到85岁的。也就是说,估计到不了85岁,乾隆就挂了。所以说那么一句没用的面子话,也无所谓。

哪知道他竟然那么能活,都85岁了,还活得好好的。这样,就不好收场了,不让出皇位,也不可能了。

(康熙剧照)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是大清帝国最辉煌的一段时期。虽然这一段时期,主要得力于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积蓄。同时也依赖于当时气候转暖,遇到了一段风调雨顺的岁月。也就是说,虽然并不主要是乾隆的功劳。但乾隆不这么认为,他恰恰认为是他的功劳。他的功绩超过历史上的所有皇帝,堪称“千古一帝”。

乾隆自己号称“十全老人”。“老人”一词,在现在或许是个贬义词,但在古代不同。古代是“老人”政治,是“老人”说了算。而且还“十全十美”,可见,乾隆皇帝对自己是相当自得的。

(勤政的乾隆)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皇权高度集中,因此不会受到影响,但皇帝又会累得够呛。皇帝要不想累,就得重用一些大臣,或者一些身边的人。

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既然要重用一些人,为什么不设立宰相来帮皇帝分担事情呢?错了。设立宰相帮皇帝分担事情,宰相的权力就会变大。重用一些人,这些人名不正,言也不顺,所以关键时刻还得靠皇帝。

乾隆虽然早年很勤政,但他确实太累了,也没兴奋感了,所以晚年的时候,才会重用和珅等人。但就算这样,乾隆依然很累。要想不太累,又要保住他“完美皇帝”的名声,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假禅让”。也就是说,“禅让”了,但权力不变。

(参考资料:《清史稿》)

乾隆当太上皇需要从历史和政治角度严肃看待,不能简单消极批判

对于乾隆当太上皇这件事情,我们不能一味的从负面、消极的角度去看,批判他虚伪。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权宜性的政治设计,“太上皇制度”需要我们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严肃的看待,而不是将其简单的当做历史段子打发掉。总体而言,乾隆退位当太上皇,直接因素是他个人的原因,但客观上,乾隆的太上皇毕竟是一次罕见的、主动对大权的和平移交,尽管这种移交只是形式上的,但考虑到古代君主制度的背景,乾隆的表现可圈可点,没有必要过多的口诛笔伐。而且,即使到了现代、当代,一些统治者也做不到主动交权,甚至还要“抢班夺权”,又何必苛求古人呢?

乾隆退位有多种个人因素。

首先,众所周知,乾隆一直以康熙作为君主的典范和楷模,而且多次表示在位年限不会超过康熙,早在乾隆三十七年,他就修建宁寿宫,号称总有一天会归政。

第二,乾隆号称十全老人,这里要注意一个“全”字,在他看来,在自己事业达到一个极高水平的时候,主动、积极的归政禅位,这是足以被记入青史的事件,不归政不足以完美,不足以称之为“全”。

第三,乾隆年龄确实也大了,掌握大权不需要年龄,但处理琐碎的政务,身体也确实不允许,有一个嗣皇帝帮他处理政务,既是锻炼也是分担。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乾隆看到历史上,99%的太上皇都不是自愿的,90%的太上皇晚景凄凉。个中原因很简单:失掉了权力。

比如,唐朝的李渊、李隆基,都是因为失掉了 权力,被自己的亲生儿子逼迫,不得不成为太上皇,李渊当了10年太上皇,和囚徒差不多;李隆基自己还没退位,儿子就先即位了。此外,还有李旦,虽然被儿子李隆基尊上了帝位,可他没有权力,是儿子的傀儡,只好退位,当了5年太上皇,晚景凄凉。

再比如,宋朝有四个太上皇,说起来,除了北宋的赵佶是为了推卸责任退位之外,其他的南宋的高宗、孝宗、光宗,都是因为对权力的掌控不牢靠,不得不退位的。高宗是因为没有子嗣,光宗是因为失掉太皇太后的信任,而孝宗虽然有些主动退位的意思,但退位后,继任的光宗马上对他非常冷淡,生病不看望,去世不服丧。总之,宋朝的太上皇俨然形成了固定的制度,但却没有处理好权力的交接,才导致这些问题的。

皇帝不同于旁人,《三国演义》里曹操攻打孙权,鲁肃说,大家都可以投降,你孙权就不能投降。普通人失掉了权力,大可以一走了之,而皇帝失掉权力基本上命运还不如羔羊,哪怕继任者是自己的儿子,上面这些太上皇,有多少都是被儿子逼迫甚至逼死的呢?

因此,乾隆皇帝基于这些前车之鉴,他大权独揽,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嘉庆,如果真的出现了两人争权的现象,犹如晚晴的光绪与慈禧,这对清廷自身的稳固不是好事。

对了,读者们如果有读过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或是看过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李尔王》改编的电影《乱》,就能知道统治者如果选择主动退位并全部交权,这对他自己,对他的国家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混乱。

这不是为乾隆粉饰,而是人性的必然。在真正的制度性权力移交(如任期制等)建立起来之前,乾隆等的做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一说到乾隆当太上皇 ,就会强调乾隆掌握了 一切权力,仿佛嘉庆没捞到什么好处似的。要知道,古代王朝的权力移交,既是国事,也是家事,乾隆作为父皇帝,他在掌握大权的同时,必须要培养接班人,必须为嘉庆铺平道路,这是父子之情,也是领导艺术。

乾隆担任太上皇期间,对嘉庆的老师、乳母都做了提拔、封赏,为嘉庆收买人心。即使是一度因为与嘉庆过于亲近而被降职的嘉庆帝师朱珪,乾隆也很快再次提拔,并通过个人关系和朱珪拉近距离。

同时,乾隆在处理一些政务、安排国家大事的时候,也经常对嘉庆进行表彰、夸奖,为嘉庆树立威信。

综上所述:太上皇制度,是古代在处理权力移交时的一项权宜性机制,但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有效的制度,这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的。古代所有的太上皇里,除了重新夺权的明英宗,真正善终且得到嗣皇帝尊崇的,应该只有宋高宗和乾隆,而宋高宗的问题牵涉到宋代皇室帝系的复杂问题,因此,乾隆是仅有的将太上皇 制度作为一项积极有效的权力移交来实现的,如果这项制度能够早点建立,形成惯例,那么,历史上一些类似“九龙夺嫡”这样的斗争会少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一味指责乾隆当了 太上皇还要大权独揽,至少人家形式上已经做到了,而今天的一些职场、公司、办公室里,一点点小权抓住不放的“普通人”大有人在,不是吗?

当然,从世界角度看,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华盛顿已经在美国巩固了总统制度。这 ,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