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诸葛亮北伐:为何义无反顾?)

诸葛亮北伐:为何义无反顾?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经历了襄樊战役和夷陵之战后,土地只剩下益州一个州,人口只有百万。而军队在多次惨败后,只剩下几万人。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后,努力恢复经济生产和军备,终于把军队恢复到十二万人左右。

而这个时候,相比蜀汉,曹魏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开发过的土地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平原上,而人口也远远超过蜀汉。在经济和人口超过蜀汉的情况下,军队也自然比蜀汉多得多。而且,曹魏占有凉州和北方的产马区,它的骑兵数量和质量要远胜蜀吴两国,在野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在我们看来,蜀汉要讨伐曹魏可谓困难重重。且不说经济实力和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对手,就连地利也不如对手。蜀汉要讨伐曹魏,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雍凉方向。要到达这个地区,蜀军就必须要翻越秦岭山脉这个天险。不光说军队运动困难,整支大军的后勤保障就是一个难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期间,为了后勤保障,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他发明了木牛流马,开展了屯田种粮,就这样还是经常遇到粮食不济的情况。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历尽了艰难。因此,当司马懿听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就断言诸葛亮命不久矣。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死在北伐途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敬仰。可是,我们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北伐实力相差如此悬殊,谁都无法保证必胜,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北伐不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蜀汉是以继承汉室的法统为口号,对篡夺汉家江山的曹魏是势不两立。而历史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篡位的朝代和原来的朝代互相视之为贼,都视对方为死敌。

不单单蜀汉和曹魏如此,后世无不是如此。比如前秦和后秦,宋朝和北汉等等。这是因为双方的法统之争,两个国家都把对方当成不共戴天的仇敌,毫无可以调和的余地。在夷陵之战前,曹魏可以容忍东吴,让东吴向自己称臣。也绝不允许刘备的使者进入自己的边境,来了就杀,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诸葛亮就算是不去讨伐曹魏,曹魏也会必然讨伐蜀汉的。不是蜀汉灭了曹魏,就是曹魏灭了蜀汉。与其等曹魏来讨伐,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二、凝聚人心,团结奋斗。

诸葛亮接手蜀汉时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时刻,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的蜀汉不但外有强敌,而且在内部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难以调和。

比如在统治者阶层,就因为来源繁杂,有着不同的派系,有着不同的诉求。他们分别有益州的土著,有荆州人士,有刘备的旧部,也有投降的新人。这些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蜀汉举步维艰。

诸葛亮利用北伐为口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北伐为中心,使得所有人的工作都围绕在这个中心。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凝聚了人心,使得大家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破除了小的人际圈子,使得蜀汉的政局稳定了下来。

三、拉近实力之间的距离,为胜利创造条件。

我们在上面看到,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差太大。但是,如果再过几年,曹魏的经济如果发展起来,双方实力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到那个时候,想要讨伐曹魏就更加困难了。

曹魏在建国的时候,他们君臣就曾经对当时的国策做了探讨。史书上记载:

我们从曹魏君臣的讨论可知,曹魏采取了对吴蜀防御,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产的方略。如果让曹魏按照这种策略实施下去,就如同孙资说的,曹魏越发强盛,而吴蜀与之的实力相差更大,这样,曹魏终究要有一天灭了吴蜀。

为了打破曹魏的策略,诸葛亮也必须要发动北伐。以北伐打乱曹魏的部署,使得曹魏不能安心发展生产,疲于奔命。这样才能有机会拉小双方的差距,为将来打下胜利的基础。

四、资源短缺,必须要在人财物的许可下创造最大的战果。

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在经济和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经济上可以保证军事行动的需要,尤其是粮食生产上,三年的粮食就可以保证军队一次的北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而军队则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在山岳作战中比曹魏战斗力要强得多。

但是,蜀汉的军队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在将领层次上后继无人。由于前期军队、将领损失太大,诸葛亮接手的时候,能征善战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而由于诸葛亮的性格、才干等方面的问题,一直难以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将才。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现有的将领慢慢老去,逐渐凋零,那么蜀军的战斗力会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和时间赛跑,在还拥有可以与曹魏一战实力的情况下,抓紧时机进行北伐,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成功。如果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时候,就一切都晚了。

五、完成刘备遗愿,宣示自己的忠心。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把自己的理想说得很明白。他的理想就是完成刘备的遗愿,恢复汉室江山。为了这个理想,诸葛亮用尽了自己的能力。

诸葛亮为了北伐的成功,他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由于他大权在握,所以要承受着无数的压力和质疑。连他的搭档李严都不理解他,讽刺他要加九锡,有不臣之心。诸葛亮只有用北伐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诸葛亮一直自比为管仲乐毅,他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在多次的北伐中也显示了自己的过人的才华。可惜,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结语: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诸葛亮才不顾双方的实力悬殊,一再主动的向曹魏发起了进攻。虽然最终诸葛亮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但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则永远铭记史册。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意图和策略

诸葛亮提出北伐的目的是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但不能仅仅就此理解北伐的意义。

01

扫除汉贼,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这是诸葛亮提出的北伐口号,也是对外宣传北伐的目的。

是刘备一生追求的遗志,但不是遗嘱。

据《三国志·先主刘备传》记载,白帝城托孤,仅仅就是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以尚书令李严为副。其他并没有详细说明其他具体的事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能力比曹丕强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并说刘禅能辅助就辅助,不能辅助你就自代。而且敕令刘禅以父事丞相。

这已经说得很清楚啦,何为能不能辅助哪?

就是你刘禅要听丞相的话,不要贪玩,否则丞相按照先主遗嘱就废了你。

刘备是没有说要不要北伐,行将就木的人还能考虑的那么多吗?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个国是蜀汉,还是大汉?大事是扫除汉贼,匡扶汉室,还是固守蜀汉不要被魏吴吞掉?

所有一切,都让丞相自己看着办啦。

即便刘备没有明确说明,诸葛亮北伐也不能算违背了刘备的遗嘱,毕竟匡扶汉室是刘备一生的口号,这算是刘备的遗志。

但夷陵之战后,蜀汉大伤元气,尽管经过五年的恢复,仅仅也就是缓过气来了,远没有与曹魏叫板的实力。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年年北伐哪?

而且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一意孤行。

这就是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

02

北伐的真实意图

北伐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策略。这个诸葛亮实在是没法跟任何人说,这是我的一计啊。

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是静待天下之变,那为何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主动发起进攻哪?

有句话叫做“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诸葛亮把这个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汉末三国时期,有两大好玩的地方:

一个是,刘备一遇到情况就大哭,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孙权一遇到情况就告饶投降。赤壁之战除外,正因为如此,老罗才大写特写。

总之,孙吴一直在示弱,一会儿跟蜀汉求和,一会儿对曹魏称臣,但看到利益下手也很快,也很狠。

但是,夷陵之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面对孙吴时刻准备投降的架势,诸葛亮还真有些担心,万一东吴假戏真做咋办呢?

北伐的真正意图,诸葛亮没说,我就妄自揣测一下吧:

其一,北伐,在西北方向给曹魏始终保持压力,减轻曹魏给东吴的威胁,增加东吴对抗曹魏的信心,避免曹魏把东吴灭掉。唇亡齿寒,东吴没啦,蜀汉就不可能再存在啦。

这也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姜维一直主张北伐的目的所在。

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姜维就能行吗?

因为诸葛亮只告诉了姜维一人,北伐的目的不是要为了成功,是为了蜀汉的生存采取的进攻性防守策略。

庄稼不收年年种,不管结果如何,必须年年北伐。而且还要认认真真的准备,就像真的一样,这样才能起到作用。一旦露出了破绽,也就玩完啦。

诸葛亮也会哭,有时候哭得还很感人,鬼都不知道他哭啥。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出师表》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啦,有人说,这个把孩子都教坏啦。

其二,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也很严峻,派系林立,山头众多。特别是当地士族豪强一直没有融入进来,外来政权也没有本土化。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一直用北伐这个借口,采用战时军事化管理。

用战争动员民众,实行军事管理。

如果各方面不予以配合,就军法从事。

同时,让蜀汉各界,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

抛开东吴不说,如果蜀汉与曹魏保持三年相安无事,蜀汉上下就可能松懈。

本来就出于弱势的局势,一旦放松警惕,这是很危险的。

或许说,屡屡北伐,耗费巨大。

但不北伐的话,养着这些兵士,也是很大的消耗。

以战养战,有时候,诸葛亮出动一下,就像流寇一样,扫荡一下,搞一些给养就撤兵啦。

这恐怕也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北出祁山的意图恐怕还要有深意,但不是我们看三国娱乐的人所能够臆测的。

希望以此与好友们交流体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