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中国传统面食——馒头的起源及区别于包子的历史。)

中国传统面食——馒头的起源及区别于包子的历史。

馒头,又称之为馍、馍馍(在山西方言、陕西西府方言、闽方言,安徽北部有此称乎,馍字是后造字,有人认为馍字来源于馒字在早先晋语的读音。关中、中原等地称之为馍),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通常人们选择馒头来作为主食。

据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馒头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条。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而无馅的馒头叫白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口味不同,作法各异,由此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主食。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宋高承《事物纪原删醴饮食鈠头》:“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宋朝人著:《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卽馒头别名。今俗屑麫发酵,或有馅,或无馅,烝食者谓之馒头。”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包子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食物,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它是由面和馅包起来的,或者是由素馅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还可以做各种花样。憨态可掬的,动物的,植物的,花朵的,各种各样的花样,供人们品尝。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

到了南宋,《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馒头:各地称呼和起源的多样性

馒头,目前一般辞典的解释为“一种用发酵的面粉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圆而下平,没有馅儿。”这其实仅是北方一部分地区对这种食物的称呼。在江浙一带有馅无馅的统称为“馒头”。山西、陕西地区则称馒头为“馍”或“馍馍”。

元朝大都著名戏剧家杨显之有一出名叫《酷寒亭》的剧,其中便有几句说:“你两个且起去,揩了眼泪,我买馍馍你吃。”这里馍馍就是馒头。河北省中南部有些地区还有把馒头称作“波波”的。《畿辅通志》记载说:“馒头,畿辅(指京师地区)称馍馍,顺天(河北中部)称波波。”所以馒头有各种各样的称呼,随不同地区各异。

关于馒头的起源,还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段缘分。据宋朝人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一书说,馒头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关。

该记载说,当年诸葛亮与孟获打仗时,孟获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种迷信风俗,在战前,必须要用人头向神祷告,不然就难以获胜。诸葛亮极力反对这种野蛮风俗,但又要考虑到尊重当地的民情,所以采用了一种用面包上牛羊猪肉馅的食物,以象征和代替人头来祭神,而后出兵。

因为当时把西南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叫做“蛮夷”,因此这种代用品也便称为“蛮头”,后来逐渐又改称馒头,慢慢在全国叫开了。

据明朝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说:“馒头谓之笼饼,出于汉魏之间。”这种说法和上述诸葛亮的时代正好相符。大概晋朝时候,这种食物已成为民间常用食品。西晋人束晳在《饼赋》中就曾提到:“于时享宴则曼(馒)头宜设。”但当时还不专称馒头,它尚有“笼饼”的雅号。

另外,从一些古人的记载看,一直到宋朝,馒头还用来统称有馅和无馅的笼蒸发面圆形食品,此时包子仅是馒头的一种别称。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梁录》里,把带馅的笼蒸食物,有时称为馒头,有时又叫作包子,并没有固定的区分。

如《梦梁录》的《荤素从食店》一节,提到“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还列举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许多品种。这些所谓馒头者,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包子。

南宋大词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曾开列了南宋初年奸相张俊和秦桧等为宴请高宗皇帝从幸丞相府所准备的一份菜食清单,秦桧的一份中备有“簇五十馒头”一项,可见当时馒头亦成为贵重食物之一。可能这是一系列各种馅的馒头,不然不会当作珍品进贡皇上。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还有一条记载,谈到苏东坡时,宋政府的太学,伙食很好,春秋以炊饼、冬季以馒头最为有名。这科受欢迎的主食,也一定是各种色样的馅包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